为鼓励研究生学术创新和产出高水平学术成果,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学校设立了“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项目实施以来,在各院系通力配合和研究生导师精心指导下,多名研究生取得了优异成绩和创新性成果。为此,研究生院推出【为学故事】系列报道,介绍2020年度“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优秀研究生及其科研工作,以期在广大研究生之中,倡导严谨笃学、求实求新之精神,培育勤勉致知、善学进取之学风。
解颖(资源环境与旅游学院自然地理学硕士生)
指导教师:王永波
科研感言:惊喜一直在路上
我的研究方向是湖泊沉积与环境演化,研究对象主要是利用采样器从湖底“钻”出来的沉积了成百上千甚至上万年的连续且完整的岩芯,也就是湖底淤泥,它们在漫长的历史沉积过程中携带了大量古气候环境信号,通过对这些湖泊沉积物各项指标的分析,可以一定程度上反演历史时期该流域的气候特征。我在研究中主要采用的是孢粉指标,即淤泥中保存的陆生植物花粉以及水生植物、蕨类植物的孢子。我们研究主要关注的时段是近2000年,由于过去2000年的气候环境演化受到自然变率与人类活动的耦合作用,同时,近2000年也是人类文明演化的重要时期,气候变化引发了人类社会一系列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变迁,因此,针对这一时段的研究对于深入探讨人地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在研究生高水平学术创新项目的资金支持下,我们以云南西部北海湿地的2000年高分辨率花粉记录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分析样品中孢粉组合特征,尤其是主要孢粉种属含量及其变化趋势,恢复不同历史时期区域植被组成情况,进而获取北海湿地2000年来植被演化历史。此外,我们结合云南地区其他湖泊研究记录以及历史文献资料记载的区域人类活动情况,具体探讨不同历史时期气候波动及人类活动对植物群落在植被组成方面的影响(图1)。
图 1.区域人类活动对比
课题的研究过程还是比较顺利的。在数据分析基本成型后,导师建议我用英文完成论文,这对从来没发表过论文的我来说无疑又是完全陌生的挑战。在导师的引导下,我从结果描述开始着手,多看英文文章,积累常用的句型和表达方式,学习如何“说话”。其实从搭建框架到充实成文的过程中我都一度陷入自我怀疑,期间导师给了我很大信心,每次修改时他都细致地指出我的问题所在并且用更准确精炼的语句示范,使我在后续过程中不断进步。我的论文得以在2020年10月的《Vegetation History and Archaeobotany》上发表离不开导师的悉心指导。
想起去年7月,也正是在课题期间,看到师姐转发了一条微博,词条“我国首次在西藏高原成功钻取百米湖芯”升到微博热搜榜第二,在这一领域的山脚下摸索了两三年的我们都格外激动。评论区的网友们在感叹国家科技水平进步,也有不少人求科普湖芯有何重大意义,有所了解的网友在认认真真地解答,湖泊沉积研究被越来越多人关注到了,氛围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