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介绍
首都师范大学物理学科建立于1954年,目前建有物理学一个博士学位授权点,物理学和科学技术史两个一级学科硕士授权点,以及电子信息(光学工程)专业硕士授权点。
其中物理学一级学科下的二级学科光学在1981年获国内首批硕士点。经过几代人的持续努力,在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科技创新和基础物理教育等方面均取得丰硕成果,形成了光学,理论物理、凝聚态物理,原子与分子物理四个二级学科。2016年获批物理学一级学科博士点。学科已建有1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赫兹光电子学)和3个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纳米光电子、太赫兹波谱与成像、超材料与器件),建成1个北京高精尖创新中心。作为国内太赫兹领域唯一的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太赫兹光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在上一轮评估中被评为优秀。学科现有教授17人,副教授24人,首批北京市杰青、北京市海聚青年,1人当选美国光学学会会士,形成了一支充满活力的师资队伍。学科在Sachdev-Ye-Kitaev(SYK)模型、张量网络与量子机器学习、低维结构物理、太赫兹波谱与成像研究形成特色优势,做出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工作,发表在Phys.Rev.Lett.、Nature Photonics、Adv. Mater.等顶级期刊。其中,太赫兹源辐射机制等基础理论取得突破性进展,研究出国际领先的超强超宽谱太赫兹源。依托学科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形成了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全链条系统。研制出太赫兹光谱仪等高精尖仪器,实现自主核心技术突破,填补了国内空白,形成4000万元的直接仪器销售额,产生了良好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同时,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研发太赫兹与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新方法,解决了长征五号液体火箭发动机检测等卡脖子难题,编制的检测标准已写入长五制造工艺文件。研究生生源质量稳步提升,来自双一流建设高校的比例逐年增加。学科培养的研究生已在工作岗位上崭露头角,成为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的科研骨干;学科在北京市中学物理教育领域具有支撑地位,为北京市培养了85%的中学物理教师、70%的物理特级教师、15名正高级教师(全市物理类共22名)、2名全国模范教师、2名全国优秀教师,人大附中、二中、四中等众多知名中学校长来自本学科。2019年,物理学获首批国家级“双万计划”建设专业。
科学技术史是研究人类科技活动发展历史的一门文理交叉性学科。首都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史学科是全国重要的物理学史研究与教学学科点之一。该学科硕士点建于1985年,是全国高等师范院校中的首个,在全国高等院校中也是较早创办者。三十年来,坚持以物理学史为学科特色,在物理学史研究、硕士研究生教材编写、物理学史融入物理学教学研究等方面作了大量开创性工作,形成了一定的学科积淀和传统。2002年科学技术史学科被列为首都师范大学校级重点建设学科,获得专项经费支持,引进年轻的高水平人才,与物理学学科教学论、基础物理实验等方面的教师合作,经过多年的建设,形成了在国内较强的师资研究队伍,目前有在职教授4人,副教授2人,讲师2人,另有兼职教授2人。教师队伍中具有博士学位人数8人。该学科目前有3个方向:物理学史、物理学史与教育、科技史与科技传播。近年来,科学技术史学科取得了一批学术成果,已经主持以及正在主持国家级、省部级项目近20项,实现了该学科在国家级项目申请上的突破。在SCI、CSSCI、《自然科学史研究》、《自然辩证法通讯》、《中国科技史杂志》、《物理》等国内外期刊发表有影响的论文,其中核心期刊发表文章四十余篇,学生发表核心期刊十余篇。出版了《硅芯筑梦---王守武传》、《躬行出真知---王守觉传》等有影响力的著作14部。2017年首都师范大学与德国马克斯•普朗克科学史研究所组建马普伙伴科学史(物理学史)青年伙伴小组,为开展科学技术史方向的国际化合作研究搭建了平台。
电子信息(光学工程)是工程硕士学位,本学科方向依托太赫兹光电子学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市超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太赫兹波谱与成像重点实验室,主要从事光学工程的理论及其相关应用方面的教学与科研,在太赫兹波谱与成像、超材料与器件、红外热波无损检测、微纳光电子技术等方面具有特色和优势。突破太赫兹调制器件效率瓶颈,研制出高精度太赫兹光谱仪,销往欧美科研实验室,形成了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品,国内外销售额3500多万元。聚焦国家重大需求,自主研制太赫兹与红外热波无损检测方法,获2018年北京市科技发明三等奖。依托重点实验室,中关村开放实验室,北京市物理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工科校内实训基地,校企联合实验室,建立了10余个专业实验室,同时与企业合作分别建立专业实习基地。同英国思克莱德大学、美国韦恩州立大学、中科院电子所、中科院半导体所、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北京理工大学等国内外知名研究所、高校联合培养研究生。
(1)我校物理学博士学位授权点顺利通过教育部专项评估:
https://www.cnu.edu.cn//jdxw/jdxw/183805.htm
(2)物理系张亮亮研究员课题组在国际光学顶级期刊发表学术成果:
https://www.cnu.edu.cn//jdxw/jdxw/177993.htm
(3)物理系博士后孙法砥及其指导教授叶锦武在《物理评论快报》和《物理评论D》上发表系列学术成果:
https://www.cnu.edu.cn//jdxw/jdxw/175897.htm
(4)物理系青年教师孙青副教授和博士研究生在《物理评论快报》上发表研究成果:
https://www.cnu.edu.cn//jdxw/jdxw/172918.htm
(5)物理系成立量子物理与智能科学研究中心,聘任欧洲科学院院士来校工作:
https://www.cnu.edu.cn//jdxw/jdxw/161923.htm
(6)物理系与都柏林大学进行研究生国际合作培养推进会:
https://www.cnu.edu.cn//jdxw/xwzh/157675.htm
(7)物理系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三等奖:
https://www.cnu.edu.cn//jdxw/jdxw/156168.htm
(8)物理系与德国马普科学史研究所举行科学史伙伴小组揭牌仪式:
https://www.cnu.edu.cn//jdxw/jdxw/110439.htm
(9)物理系银杏树硕博论坛:
https://physics.cnu.edu.cn/graduate/graduateforum/index.htm
二、遴选优秀推免生,实施奖励计划
为优秀推免生优先提供优才激励和学分替代。物理系单独提供额外奖助学金,全额资助参加国内外高水平学术会议、学术交流和高水平学术项目训练(物理系和导师共同出资);在符合学校申请要求和导师审核通过的情况下,申请硕博连读优先考虑;导师同意的情况下优先推荐并资助出国(境)3个月以下及3-12个月的各类访学和国内外知名高校联合培养项目,优先推荐参加国家公派留学项目。在导师同意的情况下可用本科相关课程学分替代研究生课程,经物理系研究生教务办公室认定后获得相关学分。
三、专业硕士着重实践培养,单独提供经费支持。
为突出电子信息(光学工程)专业在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上的优势,按照专业硕士的实践训练要求,目前已经建立2个较高培养质量的实习实践基地。在合作协议中明确与基地建立深度合作,实现优秀毕业生的推荐就业。同时,设立维泰凯信奖学金,专门支持奖励优秀的电子信息(光学工程)研究生,保证每位学生每年不少于2万元的培养经费;将申请授权专利、行业市级及以上专业比赛、行业等级证书等成果纳入培养方案,以及奖助学金评审办法中,提升学生行业就业竞争力。
更多信息,请关注物理系网站和微信公众号。
网站:https://physics.cnu.edu.cn/index.htm
微信公众号:CNU物理系研究生之家